時間:2021-06-19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visondy - 小 + 大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的英文名為The Great Wall,長城最早修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七國經常發生兼并戰爭、各諸侯國為了抵抗別國的侵擾,就修建城墻以抵抗。長城不僅擔有就地反擊的作用,還有登頂望遠、偵探敵情的作用。想必大家都聽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指的就是西周的周幽王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臺,得到了褒姒一笑,這是最早關于長城烽火臺的記錄。 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派大將蒙恬攻打匈奴,并且派士兵連接六國各自興建的長城,并修復完善長城的工程,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大規模修建長城的朝代。隨著歷史長河到明朝時期,明朝是最后一個修建長城的歷史王朝。長城總共跨越了中國現代15個省市區,據勘測長城長度總長超過2.1萬千米。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筑之一,凝結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心力。長城的修建背后是我國古代建筑技術和工匠技術的總和,新中國建立后,1987年,長城最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在現代,可能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功用,但它的風采仍然不減當年?當代戰爭已經不需要靠城墻來守護了,更多的是人工智能、科學技術,所以長城對于防御來說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但我們評價長城的功用還是要放在古代去看,在古代沒有先進科學技術、先進兵器的時期,長城可謂是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歷史上有不少詩人謳歌偉大的長城,那為什么后人對于長城的評價存有頗多疑問呢?有人認為,長城的平均高度為7.8米,跟現代任何一個高樓建筑比,簡直是太渺小了,所以有的人認為長城在古代并沒有起到任何的防衛作用。長城才7.8米高,究竟防住了什么?西方學者:坑慘了歐洲。 首先,客觀的講,長城的修建并不只是為了防御,真正的防御還需要長城與其他防護措施來進行。最初長城的修建,是為了防止北方少數游牧民族騎兵的入侵,還有一點,講一講北方游牧民族、草原民族他們的生活習性。因為他們生活的地域降雨量稀少,無法種植農作物。因此,他們都是靠養殖動物,發展畜牧業來維持生活所需的,所以他們在古代經常侵擾中國邊疆地區。而北方游牧民族與漢族發生戰斗時,游牧民族通常都是速戰速決,因為時間一久,他們脫離自己的部隊越久,沒有食物還不適應氣候,容易生病,這樣對于軍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長城一修建起來,就有利于漢族為自己軍隊掙時間。 從另外一個層面講,長城的修建使北方少數游牧民族忌憚中國中原勢力。當他們想要入侵別的國家時,中國的中原地區不是他們首先選擇的地區。我們都知道,中國北方的匈奴,曾經攻打過西邊的歐洲國家和東邊的朝鮮,但卻很少攻打中原地區,他們只會選擇在中原王朝即將滅亡和軍事力量弱小時進攻。一個原因是因為,中國在古代綜合國力非常強大,穩居第一。 第二個原因也是因為長城的修建讓他們不好突破防御線,就算打進來也是死路一條。舉個例子,當清朝滿族騎兵入關時,滿族騎兵侵擾明朝邊疆長達六次,然而為什么次數這么多,卻沒有攻破明朝防衛呢?因為只要明長城上面的守衛兵一發現騎兵的入侵,那么他就會立馬點燃烽火臺上的烽火,這時明朝的援兵就會立馬趕到。另外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雖然明長城修建的高度不高,但是大多建立在地勢高聳的崇山峻嶺上,游牧民族的騎兵很難攻上長城。 另外,從軍事布局上講,長城也可以作為“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根據點。換句話說,長城既可以作為攻打的根據地,也可以作為退守的防御點。如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衛青、霍去病等人,就是憑借長城的功用攻打匈奴的突出戰果。不管怎么說,長城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結晶,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同樣,長城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中國文明傳承的標志。長城不論是在古代的防御作用還是在今天的歷史地位,我們都是不可否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