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9-26 點擊: 次 來源:紅網 作者:佚名 - 小 + 大
空前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喜好獵奇的網絡媒體不斷曝出一些名校大學生迥異于人們期待的個性化選擇——一批北大、清華的碩博畢業生選擇落戶杭州市余杭區街道辦這樣的基層部門;985、211畢業生積極應聘河南中煙下轄7家卷煙廠車間一線生產操作崗位;上海一家政公司披露該公司約有20%的家政服務人員畢業于世界名?;蛉〉帽究埔陨蠈W歷,主要從事家庭教師或管家工作……(9月5日 中國教育新聞網) 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高能低就, 不是大學生躺平而是教育失配。 “清北畢業生下余杭”“海歸入職中小學” “招博士當中小學教師” “名校畢業卷香煙” ……幾乎每一個跟教育與職業相關的熱點話題,其實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社會現象:勞動力市場中的教育失配問題。教育失配,主要反映個人實際教育程度超過其工作崗位所需教育水平的現象,也被稱為過度教育或教育錯配。反映在就業現實中就是,許多大學生畢業之后無法找到合適崗位,不得不接受教育水平需求較低的職業崗位。而匹配職業教育的工種,卻充斥著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很多技術工人被一種單向度的學歷指標篩出了工廠流水線,這也對職業教育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擴招和超常規發展,我國正在出現教育失配現象。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2003-2017)顯示,中國城鎮勞動力市場中大約有35%的勞動者發生了教育失配。如讓博士畢業生去當中小學教師,名校畢業生搶著上卷煙流水線打包裝,其實就是在過度消費教育。由于過度教育對個人、企業及國家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亟需綜合施策予以解決。 首先,高校應在加強實習保就業上下功夫。教育質量低下可能是過度教育的罪魁禍首。美國學者西歇爾曼認為過度教育是為了彌補在勞動力市場中較少的工作經歷。個體面臨諸如能力、崗位培訓和工作經驗等其它人力資本欠缺時,將不得不選擇過度教育作為一種替代方案,或者說選擇過度教育是為了獲得工作經驗和崗位培訓的機會,為下一步的發展創造條件。為此,要從教育制度的層面進行改進,讓學生在學校里就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通過加強學生的實習和實踐,來彌補工作經驗上的不足。學校還應開設就業指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就業培訓、指導與咨詢服務,以消除學生與就業市場的就業信息不對稱,讓畢業生更容易找到教育適度的工作。 同時,政府要加強科學規劃、科學決策,強化宏觀調控,確保教育結構與社會、經濟建設相適應,積極改革教育評價體制、機制建設,引導教育科學發展,深入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規范行為,加強監管。合理投資高等教育,防止盲目性,加大職業教育投入。特別對高校的辦學模式和辦學層次應該進行合理規劃,合理配置教育資源;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企業也要建立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薪酬制度,并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吸收各層次人才,最大限度地減緩過度教育的“擠兌效應”。如對大量面向工人的崗位,企業不要刻意拔高到“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其實,過度教育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效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滿超和萊文研究發現,過度教育導致的工作不滿意和緊張的確會造成企業的生產力下降,過度教育每增加一年,企業的產出會減少8.35%。 |
上一篇:做人做事當有大格局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