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4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解放前夕,隨著三大戰役的結束,蔣介石所統轄的國民黨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地域,同時老蔣的精銳部隊也損失過半數以上,而隨著我解放軍勢如破竹的渡江戰役,南京解放了。 此時的蔣介石已開始考慮退路了,為此,他召開了特別會議,在這次會議中蔣介石最終確定了退守臺灣。 那么,是誰給蔣介石出了退守臺灣的主意?之前是誰管理臺灣?蔣介石受何人指點? 蔣經國首提退守臺灣 ![]()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了,戰局的中心是蔣介石政府南京的門戶-徐州,這場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決定性的戰略決戰。 隨著這場戰役的規模越打越大,國民黨的精銳部隊節節敗退,這時的蔣介石心力交瘁,寢食難安,他知道自己該考慮退路了,但何去何從,他舉棋不定。 其實在同年6月,蔣經國就已經提示過父親蔣介石,當時他奉蔣介石之命前往上海執行“打虎”行動,臨行前蔣經國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大意是說:國民政府面臨崩潰的可能,建議父親早做退守的準備,臺灣是退守的首選。 ![]() 信中言辭懇切,但這時的蔣介石認為自己的嫡系精銳裝備精良而又人數眾多,面對裝備簡陋,人員又遠遠少于自己的共產黨還是有一定的勝算的,所以蔣介石對于蔣經國的提出的準備退守臺灣的建議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但現在,退守已是大勢所趨,必須要下定決心選擇退守何處了。 為此,蔣介石召開了多次的秘密會議,在會議上,眾說紛紜,一種提議是:退守西南,也就是遷都成都,以川南的險要地勢作為屏障,來阻止共產黨南下。 ![]() 鑒于地理環境的優勢,與會的多數人對這個提議還是比較認可的,但蔣介石否決了這個提議。 因為,西南地處偏僻,而這里的軍隊多數還沒有完全歸順于他,大多數還是處于軍閥勢力之下,以目前蔣介石的現狀是無法完全控制此股勢力的,去西南弊大于利,所以否決。 另一種提議是:退守海南島。 但海南島也并不是遷都的理想之地。 雖然海南島與大陸中間相隔著瓊州海峽,而當時我解放軍海軍剛剛建立,戰斗能力還相對薄弱,解放軍要想短時間攻克海南島難度還是挺大的。 ![]() 但是,海南島有一個最大的弊端,那就是耕地稀少,無法供養眾多的國軍及其家屬,吃都吃不飽,談何養精蓄銳與共產黨對抗及反攻呢?所以,也被否決了。 大家面面相覷,宋美齡甚至提出了去瑞士或者去美國,但這樣的話,蔣介石就成了光桿司令,這兩個地方顯然是無法讓他帶領大部隊進駐的,所以蔣介石也是絕對不會同意的。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時,一個坐在角落里學者模樣的人站起來說道:“我認為,上上之策是退守臺灣?!?/span> 聞聽此言,大家議論紛紛,蔣介石看向了說話之人,一看此人,他精神一振,因為此人是張其昀,他可是著名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還是歷史地理學的鼻祖,他的提議蔣介石還是很看重的,他立即結束了會議,邀請張其昀密室詳談。 張其昀指點退守臺灣優勢![]() 張其昀是由好友陳布雷介紹給蔣介石的,他與蔣算得上是同鄉,蔣介石對這位地理專家很是敬重。 當張其昀提出可以退守臺灣時,蔣介石也想起兒子蔣經國之前就提議過一旦失敗,退守臺灣,而他自己對臺灣也很有好感,蔣介石立即邀其詳談,請他指點退守臺灣的好處。 張其昀不懂軍事,但他的優勢是對各地的地理人文了如指掌,他從他擅長的角度給蔣介石做了詳細的剖析: ![]() 一、臺灣東邊是太平洋,西邊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而臺灣海峽甚寬,對于海軍力量薄弱的解放軍要想跨海追擊,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二、臺灣地理位置及氣候都優于大陸其他地區,這里物產豐富,而且非常利于莊稼農作物的生長,國軍過來后,島上的糧食供養基本不成問題。 三、臺灣交通相當便利,而日本之前所留存的工業基地,還是可以好好利用的,若經營得好,就可以使臺灣的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較大的提升。 四、臺灣還占據著一個相當重要的戰略位置,那就是它緊鄰太平洋的重要航道,美國絕不會放棄這個絕佳的戰略要地,有了美國這個強大的外援,臺灣的防守將更加萬無一失。 ![]() 五、最重要的是,日本投降后,臺灣的百姓們剛剛回歸祖國,對大陸目前的形勢不是很了解,他們只知道有國民政府,這種情況下,蔣介石的到來就能很容易的掌控臺灣。 而且在日本五十年的統治下,臺灣島長期與大陸沒有來往,島上也鮮有共產黨的組織與人員活動,即使將來有什么動蕩,這個四面環海的孤島,也是很容易就能被鎮壓并穩定的。 張其昀一番詳細的講解,讓本就對臺灣充滿好感的蔣介石更加偏向于這個提議。 后來,蔣介石又與張其昀多次深入討論退守臺灣的方案。 最終,蔣介石敲定了退守方案:暫時撤離大陸,到臺灣另起爐灶。 三位臺灣的管理者![]() 既然方案已定,那剩下的就是先要派可靠之人到臺灣坐鎮,為國軍的退守做好準備。 于是,蔣介石的心腹陳誠就被派到臺灣去做接收國軍退守臺灣的準備工作了。 其實,日本投降后,蔣介石就派“臺灣通”陳儀去管理臺灣了,而陳儀也有幸成為了管理臺灣的人。 蔣介石之所以會選擇陳儀去管理剛剛收復的臺灣,是因為陳儀在福建做過多年的管理者,期間還多次赴臺考察,對臺灣了解頗深。 ![]() 陳儀 最初,陳儀還是很用心的,臺灣的恢復建設也是稍有起色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貪婪腐敗的個性逐漸顯露,弄得臺灣人民怨聲載道,最后落得個被免職的下場。 陳儀的繼任者是國民黨的早期外交家——魏道明,由他出任首任臺灣省主席。 魏道明上任后為了緩和臺灣本土人士的關系,同時也是為了積累人脈,他先后提拔啟用了多名臺灣本土有名望的人士,他的各種措施也在很大程度讓臺灣的經濟有所恢復,也讓民眾有了趨于穩定的生活環境。 ![]() 魏道明 然而,這種穩定也僅僅維持了不足兩年,由于大陸戰況越來越嚴峻,退守臺灣一事在張其昀的指點下被蔣介石確認可行了,由誰來管理臺灣,做好接收國民黨大量軍隊到臺的準備工作就提上了日程,而魏道明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顯然不是合適的人選。 于是,在1948年底,魏道明辭職了,而他的繼任者就是蔣介石的心腹陳誠。 陳誠此人在打仗方面不太靈光,但在城市管理上卻頗有建樹,在國民黨內部有個綽號叫“小委員長”。 他在任臺灣省主席期間,是一手整頓治安,一手抓經濟發展。 ![]() 陳誠 為了避免發生類似“二二八事件”,也為了蔣介石率軍抵達后能平安過渡,陳誠要求島上所有民眾(包括軍人)武器必須上交,任何人不得私自持有武器,從根本上解決了島上發生武器械斗的混亂局面。 然而,隨著國民黨部隊在大陸的節節敗退,潰逃臺灣的國民黨殘部越來越多。 為了維持剛剛穩定下來的局面,陳誠頂住重重壓力,推行了極其嚴苛的入臺政策。 他要求所有入臺部隊只能在指定地點登陸,而且登陸時絕對不能攜帶武器,這個政策極大的消除了國民黨潰逃士兵擾亂島上秩序的可能性。 ![]() 同時,陳誠為了緩和與臺灣本土人民的緊張關系,他大力宣揚“人民至上”,并給予臺灣民眾一定程度的民主、人權。 陳誠還積極進行幣制改革,嚴厲打擊金融投機,這讓臺灣的經濟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要想要順利完成幣制改革,那就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陳誠因此多次向蔣介石匯報,在蔣介石的直接指示下,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給陳誠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中央銀行儲備的大量黃金、白銀、美金被悉數運往臺灣。 擁有了充足的資金儲備,大大增加了陳誠成功推行幣制改革的可能性。 ![]() 為了防止因幣制改革導致臺灣的基本民生的動搖,陳誠還想盡辦法從大陸運送了數萬噸糧食到臺灣。 大量的資金和糧食的儲備基本解決了臺灣的民生問題,島上的經濟危機終于得到了緩解。 另一方面,陳誠還借鑒共產黨土地改革的做法,在臺灣進行“三七五減租”的土地改革,同時還大修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他的一番舉措,讓臺灣的經濟得到里迅速發展,讓臺灣的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更重要的是讓臺灣人民對國民黨的態度也有所改觀,這也為蔣介石之后的退守臺灣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 隨著這聲宣告,蔣介石也開始了離開大陸前的最后的旅行。 蔣介石先和蔣經國飛往重慶,在重慶蔣介石度過了自己在大陸的最后一個生日。 也許是對家鄉的眷戀,也許還對國軍的戰斗力還存有一絲幻想,蔣介石遲遲沒有踏上撤退之旅,11月30日,重慶解放了,蔣介石才無奈的倉促的離開了重慶。 ![]() 蔣介石先是飛往成都,準備從成都逃往臺灣,在飛往臺灣之前,蔣介石最后一次回家鄉祭拜了祖墳。 1949年12月,蔣介石正式帶領國民黨退守臺灣。 隨他們退守臺灣的還有大量的黃金、白銀和外匯,不夸張地說,國民黨政府把整個國庫都搬走了,光黃金儲備就有二百多萬兩。 除了這些真金白銀,還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不乏有很多出自故宮的珍品都被運到了臺灣,并在臺北還建立了“故宮”。 自此蔣介石就在臺灣開啟了長達幾十年的獨裁統治。 ![]() 由于很早就準備退守臺灣,所以籌備工作做得很是充足,蔣介石到臺灣后在大量資金的加持下,臺灣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也正如張其昀所言,美國果然沒有放棄臺灣這個戰略要地,但值得慶幸的是蔣家父子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堅決不同意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蔣家父子的這種民族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
|
上一篇:他們在捍衛什么?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