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26 點擊: 次 來源:網絡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摘要:“一碼通用”之后,中小支付機構不必再受場景不足之苦,拓客有了底氣;消費者也不必被強勢支付工具捆綁,無論選擇哪個支付工具,都不必擔心場景方不受理。 在移動支付已經非常普遍的今天,很多商戶需要同時在柜臺擺上銀聯云閃付、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好幾個二維碼,央行正在推動的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意在改變這一局面,實現“一碼通用”。 近期,央行發布萬字《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下稱《規劃》),對二維碼支付(即條碼支付)互聯互通作出頂層設計:推動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研究制定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標準,統一條碼支付編碼規則、構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體系,打通條碼支付服務壁壘,實現不同App和商戶條碼標識互認互掃。 對消費者來講,未來這一頂層設計一旦落地,將不用再根據商戶提供的二維碼選擇支付工具,打開任何一個App都可以掃碼支付了。目前,消費者在用二維碼支付時,時不時會面臨兩大支付巨頭——支付寶和微信二選一的排他性選擇,比如在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除了支付寶和現金,不接受其他支付方式。 為什么要統一支付二維碼? 其實從2016年底,中國銀聯聯合幾十家商業銀行,推出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實現了銀行之間的“一碼通用”。但銀行二維碼和以兩大支付巨頭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二維碼,仍然沒有互聯互通,既不能互相掃碼,也不能互相轉賬。 一位央行科技司專家在解讀《規劃》重點任務時指出,目前存在App與條碼無法互認互掃的問題,影響支付服務質效。支付渠道相互割裂,市場壟斷格局逐步顯現,各機構在商戶拓展時各自為戰,甚至采取排他性合作方式,導致商戶和場景無法共享。用戶為滿足不同場景的支付需求,須安裝多個App,在賬戶注冊、資金管理、支付交易等方面使用不便,體驗欠佳。 “一碼通用”,對于商戶和消費者而言,都意味著更加便利。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認為,條碼支付互聯互通之后,中小支付機構不必再受場景不足之苦,拓客有了底氣;對于消費者而言,將不必被強勢支付工具捆綁,無論選擇哪個支付工具,都不必擔心場景方不受理。 技術方案仍有改進空間 技術上,做到互聯互通并無難度。目前,聚合支付已經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一碼通用”,解決了商戶不得不設多個收款碼的痛點。比如在一些便利店,有“收錢吧”等聚合支付服務商的收款碼或掃碼器,同時支持支付寶、微信支付、京東支付等App,無論是用戶主動掃商戶二維碼,還是商戶掃用戶二維碼,聚合支付的后臺都能自動甄別相應的付款賬戶。 但目前的技術方案,仍有不少潛在問題。首先,聚合支付未必能聚合所有支付機構的二維碼;其次,聚合支付服務商大多沒有支付和收單牌照,魚龍混雜,容易違規操作,有些服務商在借聚合支付之名做“二清”的業務。所謂“二清”,即二次清算,相對于銀行或支付機構直接對接商戶資金清算的“一清”,是指無證開展商戶資金清算,屬于第三方支付清理整治的無證經營行為之一。 因此,前述央行科技司專家指出,需要統一二維碼支付的編碼規則、規范報文接口、加強安全管理,推出基于支付標記化、URL(統一資源定位符)等技術統一編碼規則,明確收款掃碼、付款掃碼等場景下各字段代表的含義;規定字段長度、格式、網絡協議,使不同渠道用戶在多樣化場景中均可使用條碼支付服務,實現互聯互通。此外,還要在報文格式、要素標識、字段屬性等方面,對條碼支付報文接口進行統一定義;并規范聚合支付服務,降低聚合支付的安全風險隱患。 工具綁定場景,支付江湖涌暗流 然而,“一碼通用”對于兩大支付巨頭、尤其是微信支付,未必是好事。過去幾年下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與B端商戶的關系迥異:支付寶基本直連商戶,而微信支付與商戶大多數是“間連”,即商戶通過銀行、其他第三方支付機構、聚合支付服務商等中間商提供的非微信原生支付接口接入微信支付。 一位支付業資深人士分析,如果碼制標準兼容了,支付寶就可能把微信支付的商戶搶過去,這是兩大巨頭最忌諱的:對方進入自己地盤。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微信支付在移動支付的線下部分,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支付寶則在線上支付占據壟斷地位。 正是在“一碼通用”政策出臺之前,微信支付打算“斷間連”,即將此前由中間商為其拓展的商戶,直接變成自己的商戶,讓商戶直連微信支付官方渠道。 前述資深支付業人士分析,如果下一步監管政策要求“非本代本”交易都要遷到網聯,屆時微信支付就不能直簽商戶了;所以微信希望盡快抓住這個時間窗口,把商戶都拴成自己的“本代本”(指一家支付機構內部直連商戶賬戶之間的交易)商戶??梢?,微信支付此舉不僅加劇移動支付市場的雙寡頭壟斷,還將挑戰“兩聯(即網聯和銀聯)”的轉接清算體系。 目前對于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何時能實現,業內并不樂觀?!凹夹g上沒有任何難度,關鍵在于如何達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標準。何況即便有了標準,能否落地,在于兩家支付巨頭是否愿意配合。比如斷直連(切斷支付機構直連銀行)從醞釀到完全落地,用了三、五年。如果這一政策完全沒有對兩大支付巨頭的激勵,只有對他們市場份額的損害,也肯定很難執行,或者會一直拖下去?!币晃毁Y深監管人士說,這需要監管者的魄力與智慧。(本文源自海珈格金融資訊。)
|